為解決排污許可證“重發放、輕管理”問題,固定污染源排污許可清理整頓工作試點先行,打破了信息壁壘,扎牢了制度的籠子,實現了上下聯通、左右聯動,推動監管走向“全覆蓋”。
“摸排清查”形成推力
“摸、排、清、查”,對未納入排污許可管理的企業實施分類處置,推動解決歷史遺留問題。
2019年3月-11月,北京市等8個省(市)啟動了固定污染源排污許可清理整頓試點工作。截至目前,試點地區已實現了所有固定污染源環境管理全覆蓋。
摸清底數是清理整頓實施的基礎。通過多渠道摸查,8個試點地區共計梳理出固定污染源企業清單7.6萬余家,京津冀及周邊(“2+26”城市)、汾渭平原(11城市)等重點區域提前完成清理整頓試點工作,共摸底排查排污單位3.7萬余家。清理整頓多口徑掌握信息,摸清了24個應發證行業底數,排查了無證企業,制定了固定污染源發證和登記清單。
2019年7月17日-8月28日,通過藍天保衛戰重點區域強化監督定點幫扶第六、七、八輪,組織開展了排污許可專項核查,抽調地方生態環境部門及部屬單位2314人,重點對京津冀及周邊、汾渭平原39個重點城市24個行業共計10萬余家企業發證情況進行摸底調查,有力推動清理整頓工作的開展。
完善制度凝聚合力
《排污許可與環境影響評價銜接工作方案》明確提出統一管理要求。“一個名錄、一套標準、一張表單、一個平臺、一套數據”,打通了排污許可與環評、執法、監測等領域的“堵點”。
從2017年-2019年,短短三年,生態環境部共計出臺54項排污許可技術規范,核發33個重點行業排污許可證15.7萬余張,登記排污信息6.5萬余條,管控大氣排放口30.7萬個、水排放口7.5萬個。
信息化建設持續發力
為實現數據有效對接,打通信息壁壘,上海、河南、湖北三省政務網以及24個省級、8個地級市固定污染源信息同全國排污許可證管理信息平臺對接,整合“一企一檔”,初步實現了信息共享共通。
為實現平臺整合運轉,全國排污許可證申請、核發和日常監管,企業在線填報,環保部門在線審批、動態查詢、數據報送、報告提交等模塊被整合到一個平臺。統一的平臺增加了清理整頓模塊和排污登記模塊,排污許可監管系統APP初步建成。目前,納入許可管理的重點行業許可證申報模塊已基本完成,這讓全國重點行業排污許可證核發工作有了信息化支撐。全國性的排污單位電子地圖初級版初步建成,全國排污單位全部被納入了“一張圖”。
為打通部門之間合作銜接的障礙,河北、上海等地排污口完成了信息化建設試點,推動實現排污許可數據與環境監測以及監督執法等信息的共享,實現排污許可數據應用于排污單位日常環境監管,建立“三監聯動”工作機制。目前,兩地區已安裝4638個主要排污口二維碼標識,推進了“一證式”監管。
全面對接全國固定污染源統一數據庫;組織編制完成排污許可證電子證照技術規范;積極落實自由貿易試驗區“證照分離”改革全覆蓋試點相關工作;對接環境保護稅征管平臺,排污許可證信息實時傳送至稅務征收信息系統……一系列舉措積極探索各部門數據對接、信息融通,為構建共治格局凝聚了合力。
來源:廣東省生態環境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