開展系統、精準、工程治水,71個地表水國考斷面總體水質狀況良好
廣州碧水藍天相映成輝。 廣東省環保宣教中心供圖
嶺南多水鄉。從茅洲河到練江,從廣佛跨界河流到淡水河、石馬河……一個個人水和諧的故事正在廣東省生動上演。近年來,廣東省全域開展碧水攻堅戰,省委書記、省長親自掛點污染最重的茅洲河、練江,高位推動全省以繡花功夫和非常之舉,掛圖作戰,系統治水,實現好水越來越好、差水越來越少的目標。目前,全省71個地表水國考斷面總體水質狀況良好,劣Ⅴ類水體階段性“清零”。
協同聯動,系統治水
午后的深圳燕羅濕地公園里,茅洲河碧波蕩漾,顏色鮮艷的皮劃艇、不時翻飛的白鷺、兩岸隨風起舞的繁花綠樹,仿佛一幅詩意的油畫。誰敢想象,幾年前,這條流經深圳、東莞兩市的河流“黑如墨,臭如糞”,被人們形象地比喻為“深圳臉上的一道疤”。
“所有工程為治水工程讓路”。為改變這種局面,深圳、東莞兩地強力推進茅洲河治理,改變分段治理、碎片化施工的傳統模式,統一調度“廠、網、河、站、池”等水務全要素,形成“國企+地方”的“大兵團作戰、全流域治理”新模式。高峰時期,一線施工人員達3萬多人,創造了最高單日敷設管網4.18公里、單周敷設24.1公里的國內記錄,治污項目整體推進更快、質量把控更好。
廣東省還建立茅洲河流域污染綜合整治協調會制度,搭建起“省生態環境廳—深圳市、東莞市—寶安區、光明區、長安鎮”的流域協同治污框架,每月召開一次協調會,協調深圳市、東莞市同步推進支流整治、界河清淤等重點工作,實現全流域治水“一張圖”、工程措施“一張表”協同作戰。
2020年1月-6月,茅洲河水質綜合污染指數同比下降47.5%。共和村國考斷面水質同比由劣Ⅴ類提升至Ⅳ類,總磷、氨氮濃度分別同比下降63.7%、71.4%。曾經的“臉上傷疤”成為“亮麗名片”,得到百姓紛紛點贊。
茅洲河治理成效是廣東省通過上下游同步、左右岸合力,開展工程治污、截污控源、生態補水、系統治水,使水質改善跑出“加速度”的一個縮影。
近年來,廣東省高規格成立污染防治攻堅戰指揮部,省政府每月召開調度會,深入實施掛圖作戰,堅持全流域一盤棋,一河一策、一體規劃、一并推進,“一圖一表一方案”統籌實施,治理協同性顯著增強,合力治水攻堅態勢全面形成。廣東省生態環境廳實施“一市一策一專班”,組織11位廳領導、17個處室掛點治水,針對性開展督導服務。
截污控源,精準治水
“實行最高舉報獎勵50萬元制度后,總磷指標立刻降下來了。”東莞市石馬河現場指揮部現場指揮陶謹告訴記者。
石馬河總磷為何居高不下?東莞市組織專家沿途溯源分析,發現各種偷排、漏排等企業超標排放是主要原因。2019年底,東莞市在石馬河流域,實行最高50萬元獎金激勵制度,獎勵舉報企業違法排放含磷工業廢水行為。
精確溯源,精準打擊,成效立竿見影。有獎舉報試行一個月,東莞市就收到各類違法線索近600條。截至今年3月,東莞市累計核發獎金1350萬元。“值得,非常值得。”陶謹連聲說,“最終核實的情況顯示大多為企業內部舉報。不少舉報人還附有詳細的路線指引。企業老板都不敢偷排了,擔心被內部人舉報出去。”
石馬河旗嶺國考斷面總磷濃度大幅下降。今年1月-6月,石馬河旗嶺斷面水質同比由劣Ⅴ類上升至Ⅳ類,綜合污染指數、總磷、氨氮濃度同比分別下降69.2%、65.5%、78.6%,水質總體明顯好轉。
治水如治病,對癥下藥、精細施策是關鍵。廣東省生態環境廳強化對各地的技術指導服務,構建全省水污染防治攻堅技術服務平臺,組織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和廣東省環境科學研究院共同組建技術組,駐點20個重點斷面,每月現場排查和分析研判,幫助地市查找問題、提出解決建議,由當地統籌解決。2020年1月-6月,僅對9個劣Ⅴ類斷面就累計巡查500多天,踏勘點位1900多個,發現問題1000多個,管網連通、農村污水收集、優化工程建設順序等一大批制約水質達標的問題得到解決。
“練江最大的污染源是印染廢水。”駐點汕頭幫扶練江治理的華南環科所研究員曾凡棠表示。針對印染廢水污染,練江流域100多家印染企業從2019年1月1日起停產,建設普寧、潮南、潮陽三大紡織印染中心集中園區。
走進汕頭潮南區紡織印染環保綜合處理中心,盈興服飾有限公司等的染缸、定型機、烘干機正在進行生產,現場一片繁忙景象。園區試投產企業有49家,預計年底將達100家。原先遍布練江兩岸處處排污、監管困難的印染行業,實現了集中入園、集中治污、集聚發展。
生活污水也在加快收集治理。目前,汕頭市練江流域13個污水處理廠全部投產,日處理能力達74萬噸,自然村全面鋪開雨污分流工程建設,揭陽普寧市練江流域9座市區、鎮區污水處理廠全部投產。練江流域截污系統基本建成,污水處理設施截污減排效益有效提升,實現進水量、進水負荷、進水濃度明顯提高。
強化保障,工程治水
景觀湖、亭臺樓閣、緩跑道,地面上是漂亮的濕地公園,地下10多米處卻大有乾坤,污水生化處理池、污泥區等有序排列。
今年上半年,廣州市投資143億元建成的中心城區石井凈水廠二期、龍歸污水處理廠三期等8座新建擴建污水處理廠陸續投產。廣州市中心城區污水處理能力從340萬噸/日提高至496萬噸/日。補齊末端處理缺口,每天可減少約156萬噸污水直排河涌,實現中心城區污水處理全覆蓋、生活污水全處理。
這些有效的治污舉措使曾是廣州市著名“黑臭河”的石井河目前基本消除黑臭;廣佛跨界鴉崗斷面今年穩定達到Ⅳ類水質目標。
聚焦治污設施充分發揮環境效益這一中心目標,廣東省在加快補齊污水處理能力缺口的同時,著力推進污染源駁接、干支管網排查貫通、排污口截污納管和清水剝離。
在茅洲河流域,深圳市全面推進流域雨污分流全覆蓋,東莞市持續推進暗渠揭蓋復明及排污口排查整治;在練江流域,汕頭市、揭陽市加快推進污染源接駁、管網貫通和末端截污工作,廣業集團通過挖潛改造,使普寧市區污水處理廠增加3萬噸/日處理能力;在淡水河、石馬河、東莞運河流域,深圳市、東莞市、惠州市大力推進重點工程建設。
“以前需要自己撈起油渣扔到垃圾桶里,現在則是引到生活污水隔油沉渣設施沉池,實施油和水的分離。”江門市大沙河水庫附近的一家餐廳老板介紹,差水越來越少,好水越來越好,他們的小日子也越來越紅火了。
來源:中國環境報